close


傳奇性更勝《阿拉伯的勞倫斯》
比《丈量世界》更壯麗的歷史探險

榮獲萊比錫書展文學首獎、入圍德國圖書獎決選
《明鏡週刊》排行榜暢銷書,德國2006年度百大暢銷小說


他相信,只有在不斷冒險中才能找到自己

在印度,他與妓女同居、假扮成僕人的僕人
在阿拉伯,當地百姓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伊斯蘭教徒
在非洲,他過著連土著也看不下去的勞苦生活……

精通45種語言的英國爵士,種種怪異行徑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那麼這看似是個尋找自我的崇高旅途!

世上唯有苦行僧信念的人才能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並且在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激勵自我,甚至放空拋棄自我,才能在艱難的未知困境中支撐下去,而外在的旅程開始之後,內心的號角也跟著響起,進入了探索的甬道當中。《世界搜藏家》就是以此為基調,描述有這麼堅定信念的英國探險家理查‧法蘭西斯‧柏頓爵士精采的前半生。

伯頓爵士跨文化的鴻溝,認為入境隨俗才是對的,如此先進的想法很難令人相信故事的背景是在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殖民狂潮,當時大不列顛帝國的大頭症軍官個個都自以為高人一等,表面上暫時接受殖民國的文化,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伯頓爵士卻反其道而行,不僅發揮語言專長,努力學習當地人的語言與風俗習慣,甚至同化——打從心理認為自己是當地人( 或許跟他是間諜有關 ),當然這種非主流信念在當時是被視為低劣怪誕的瘋狂行為,不過如果沒有這麼一個驚世駭俗的先驅者,西方世界將永遠無法了解真正的東方文化。

文明人真的可以在荒野中生存,並且追尋、成就自我的內在英雄嗎?

一旦進入了陌生的領地,所有的價值觀似乎都要面臨結構崩解再重新建構的危機和轉機,這種觀念上的轉換可說是文化的淪喪亦可稱是族群的融合。十九世紀英國在展現其帝國雄厚的實力、擴張殖民版圖的野心時應該會有深刻的體驗,不可否認身處異邦的殖民軍難免經歷內心的煎熬與水土不服所帶來的病痛,親身體驗才能感受到帝國神話的不切實際。在取得統治權的同時,也是考驗精神信念的持久度,當環境改變個人心態的時刻降臨,無疑是正式宣告脫離舊有社會的羈絆,注定當個漂泊流浪的過客,只有不斷的冒險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世界。

雖然托亞諾如實呈現伯頓爵士對東方文化充滿熱情與好奇,身為橋樑的他,貢獻真的不少,但是故事中也反映了帝國殖民主義的卑劣和荒謬,當地人對他伯頓爵士的身分多少有著負面氛圍——質疑、不信任還有一絲隱藏的厭惡感,他只能藉由偽裝在當地受到景仰愛戴,得到被接納的認同感,或許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最後伯頓爵士選擇當個信仰真主的伊斯蘭教徒,不管出於自願還是非自願,畢竟他人生的精華就是在回教國家渡過,而當時支持他的宗教信仰就是伊斯蘭教。

這真的是個很漫長且具爭議的壯闊旅程,隨著伯頓爵士的手稿化成灰燼,《世界搜藏家》的探險之旅也畫上句點,但是精神將會流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